当前位置:
保险消费风险提示
关于防范假借疫情防控名义实施“涉疫”诈骗的风险提示
时间: 2022-09-21
一、谨防不法分子打着“疫情防控”幌子行骗。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防疫部门工作人员,谎称群众健康码、核酸检测报告或流调信息异常,要求配合核查,以“核实身份”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扫描其提供的二维码或点击虚假链接进行“认证”或“申诉”。受害人输入银行卡号、身份证号码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后,不法分子即可通过远程登录手机银行等方式将账户资金转走。
二、提防不法分子打着“物资采购”“代缴费”等名义行骗。部分不法分子在微信团购群中冒充蔬菜水果卖家,发布虚假采购信息,以物资紧缺需要囤货等理由,诱骗居民“转账购买”,从而实施诈骗。此外,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冒充相关物业、燃气部门工作人员在业主群发布代缴水电费、代缴燃气费的信息及“快速采购通道”等虚假链接,诱骗居民点击,从而实施诈骗。
三、防范不法分子虚构“核酸快速检测”服务诈骗。有些不法分子冒充检测机构人员,通过网络交易平台、社交媒体等发布“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,加急最快半个小时”“家里也能做核酸检测,只要额外付费便能办到”等信息,欺骗群众付款购买“检测服务”,随后即将受害人“拉黑”,钱款难以追回。
四、警惕不法分子冒充平台商家以“退费退货”实施诈骗。一些不法分子假冒平台商家,声称因受疫情管控、本地道路交通管制或政府部门相关物流配送管制的影响,无法按时发货送货,需要消费者通过有关链接或二维码操作退货退费,进而窃取个人重要信息,实施诈骗。
针对以上诈骗手法,陕西银保监局提示广大消费者:正规防疫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一般仅涉及居民姓名、年龄、家庭住址、健康状况、疫区旅居史以及近期交通工具乘坐情况等信息,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提供银行账号、密码、手机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,也不会要求通过资金转账形式配合所谓“核查”。消费者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,仔细辨别电话、短信、网络链接内容真实性,注意保护个人信息,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、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凡是涉及钱财要多留心,谨防“涉疫”诈骗。
文章来源: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网站
阅读量:2677次